,这里所讲的旅游商品是指狭义的,可以带走的本地特色礼品、具有本地文化色彩的创意产品。
作为游客,能带走几件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不仅是一种纪念,也是给亲朋好友的一点心意。可惜的是,你不能够确保你购买的产品就是本地生产的,是本地所特有的。这里我们不讲那些零副团费的根源“旅游购物店”的商品,我们可完全鄙视它!
凡是出游的人都有一个习惯,都会问一句:你们这里最有特色的东西是什么?在这里,笔者多插一句话,旅游商品的品种多如牛毛,特色服饰、金银器、绣品、陶瓷、特色食品、纪念品等等都属于旅游商品,当然这些也被文化部门纳入文化产品的范畴,所谓五大序列“金、木、土、石、布”。
各地区传统的旅游商品不少,有些做成很大的产业,例如北京的果脯、景德镇的瓷器、苏州的苏绣、安徽的笔墨纸砚、云南的咖啡玉石、西藏的藏药等,数不胜数。但这些商品的品类、价格仍不能够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因为2014年国内游已达到36.3亿人次(不管统计部门怎么统计的吧,反正人次是不少的。)
对于云南省之外的旅游商品市场,笔者没机会调查,就云南市场笔者也曾做过一些调查和计算。丽江作为云南最有代表性的旅游市场,仅披肩一项每年的销售额不低于两个亿,那些鲜花饼、吗咖、普洱茶等等加起来,要远超于门票带来的收益;德宏州瑞丽市的珠宝产业近几年每年销售额不低于100个亿,多么可怕的数字,德宏州所有景区门票的总和与珠宝产业相比,可忽略不计。
再如:普洱市的普洱茶与景区门票相比,昭通的天麻与门票相比,文山的三七与门票相比~~~当然,这种对比不见得科学,因为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带动性非常强,但这些商品在旅游综合收入提升中却是不可忽视的!
可以说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旅游商品,但这一些产品多数是历史的传承和地域的特产。有些知名度很高,有些只有小范围人知道,不管如何,这一些产品会慢慢的被新产品所冲击。如果想让旅游商品好销,请注意以下建议:
据笔者观察,一些产业打着“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的名义,虚假抬高价格,实际物非所值;
一些产品的器形、口感、功能、包装等方面,一定要有普世认知度,并便于携带。如红河建水的紫陶,旅游市场很难卖动,这种易碎品,如果不在器形上、包装上有改动,根本撬动不了旅游市场。
许多地区,在开发新产品上都存在一个困境,没有好的开发团队,大多数是采取“拿来主义”,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这种“拿来”只是整合,不是创新。未来和现在的市场更多是80、90后的天下,传统的并非不好,但必须要符合他们的胃口。
让产品既有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是未来旅游商品的发展趋势,指望游客冲动性消费的商品长久不了。如国内某知名策划人,为峨眉山景区宾馆设计了一双拖鞋,平展开来是一只猴子,脚踏上去被包裹成一双拖鞋,还是卡通设计,类似的创意性产品还是少之又少!
对于那些无中生有的、打着本地文化、甚至宗教文化的商品非常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假货更不用说了,购买了可以投诉。在旅游中购买银器、珠宝玉石还是去正规商店,旅游购物店虽能退换货,但价格虚高,不少的购物店珠宝的返点,已高达百分之七十!
目前,旅游商品的位置很尴尬,旅游管理部门、商务部门、文化部门、科技部门都可以管,也都可以不管。据我所知,每个管理部门都有相应的发展资金,往常都是撒胡椒面式的零散扶持。
云南省为了扶持文化产业,即将推出一个“文化产业低息贷款资金”,对符合标准要求的公司进行支持,也算是力所能及的为企业做了些实事。
市场是趋利的,各种商品充斥着旅游市场。游客分不清哪些是当地特色商品,所以品牌建设很重要,品牌树立了,与自身与游客都有极大的好处。
提供一个市场需求:为旅游目的设计身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是具有“钱景”的,更有助于产品差异化、品牌化,这是笔者调研的结果,不是信口胡诌。
信息时代,一般的商家对渠道建设都有不同的路子,但总是不够的,零散的、不成系统、定位错误的渠道,事倍功半!云南有一家定位旅游市场的咖啡商曾找过我,希望可以在云南的一万多家客栈布上他们商品。
我对此战略表示怀疑,这要多少人力成本和维护成本?我曾经策划过在景区开加盟店的方式来进行旅游商品销售,景区也表示极大的欢迎,但整合与开发系列新产品成为一个难点,希望有研发能力、资金实力的公司进行这项工作。
曾遇到这么几个从事旅游商品整合的商家,自身很重视互联网销售,介绍说每年可以用自身的网络站点平台销售数千万元的旅游商品,我不用去调查,知道是吹牛的!
因为互联网是烧钱的,他们的平台根本不具备网络销售的品牌、渠道、客流、支付的要素。我也不建议他们建设一个多么强大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烧的钱比赚的钱多,不信你算一下帐!
但互联网+时代,020模式还是必须要的,能利用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并加以创新就很好了,具体方式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