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的张氏宗族

日期:2024-09-05 00:42:15 |   作者: 九州体育最新网站

  对我国的文人来说,最好的座右铭莫过于“达则兼济全国,穷则独善其身”。而在京口,对照这个座右铭,最有代表性的文人宗族大概要算张氏宗族。张氏宗族的两支文人,算得上是爱憎分明。走上宦途的一支,兴旺后为国效能,前赴后继,成为清代政坛的新贵。走上归隐的一支,远离官场,修身养性,悉心书画,成为学有专长的名士。

  明末张氏宗族已经在镇江繁衍生息,宗族的领头人叫张柏,他生了三个儿子,老二叫张觐宸,老三叫张凤仪。两人都是读书人,但他们的志趣不同,影响了他们后人,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轨道。

  先说“穷则独善其身”的这一支,首要的代表人物是张觐宸,号修羽,明末江南闻名的书画家、藏书家。他在家制作了培风阁,作为自己藏书画的场所,所藏的书法名帖和名画与嘉兴项氏天籁阁并称。因为他精于赏鉴,保藏无赝品,乃至超过了嘉兴项氏天籁阁。许多闻名的画家如董其昌、陈继儒、王时敏等都是他的朋友,交游亲近。有一次董其昌带了一幅名画来培风阁和张觐宸一同赏鉴,正好赶上张觐宸患病,他就在镇江整整等了一个月,直到张觐宸彻底恢复,一起赏鉴完名画后,刚才高高兴兴地回家。

  张觐宸的孙子张孝思承继了他的风格。以书画著称。张孝思,字则之,号嫩逸。为人英敏多才,喜读书,18岁考中秀才,明朝消亡后,他抛弃科举,专注于字画;善书法,喜画兰竹;精鉴赏,富保藏,是一个典型的书画迷。听到啥当地保藏名画,相隔数百里也要赶去欣赏。看到真的,就爱不释手,坐卧其下,忘记了回家,养成了高明的鉴赏力。远近人士保藏什么好东西,都纷繁前来请他过目,以定真伪。家有培风阁,所藏晋唐法书、宋元名画,均钤有“张则之”朱文印、“张孝思赏鉴印”白文印、“嫩逸”葫芦白文印等保藏章。他的诗文也好,与李水仙等诗人结为“合社”,在一同唱酬。

  张孝思的曾孙张曾是京口有名的诗人。张曾,字殿武,自号“石帆山人”。布衣,少聪明,会做诗,诗笔清华。他的山水诗写得很超卓,有逸趣。年少时曾写鹤林寺诗,诗中有“一春踏遍二三经,九日开残七七花”二语,被人赞颂,读书目下十行,淡于功名,专攻古诗文辞。他的性情出众脱俗,不善治家业,心思都放在了吟咏上,因此他的诗写得越好,家境就越贫穷不胜。

  为写诗寻觅创意和资料,他终年奔走在镇江、扬州的山水间,写了许多诗文,精选了一部分收录到《石帆诗集》中。知道张曾的人,远不如知道石帆山人的多,他是一位以号行的诗人。他的才华横溢,诗笔清华,名列“京口三诗人”之一。

  张凤仪,明末清初学者,字君表,诸生。文章以构思新颖著称,文笔流畅,趁热打铁。特别通晓史学。张凤仪的儿子张九徵开端了这支张氏宦途的腾达。张九徵,字公选,贯穿经史,尤精于《春秋》。顺治二年(1645)他参与清江南开科乡试,夺得举人第一名,是为解元。两年后的顺治四年(1647),他赴京参与会试,考中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吏部文选司郎中、验封司郎中。顺治十二年(1655)他担任会试同考官。顺治十六年(1659)回镇服丧的张九徵突遇己亥事故,他登城帮忙清军防护郑成功戎行对镇江的进攻,过后深受朝廷的欣赏,在康熙初年即被召还吏部任职,后官至河南提学佥事,观察河南学政,考成明显,有“全国第一抚臣”之称。

  在张九徵的六个儿子中,次子张玉书是顺治朝进士,长子张玉裁、四子张仕可、五子张恕可都考中康熙朝进士。张玉书的长子张逸少也是康熙朝进士。

  张玉裁,字礼存,号退密。少英敏,有宏愿,9岁即通《五经》,14岁被称“文豪”,读书万卷。康熙五年(1666)考中举人。康熙六年(1667)参与会试考试,因试卷内容直刺礼部督抚的坏处,被阅卷考官叹曰:“此长沙(贾谊)痛哭书也。”后以进士一甲第二人(榜眼)的身份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九年(1670)又担任会试同考官。为人谦和,文采出众,诗也写得好。后因身体有病归隐丹徒。

  张玉书,字素存,号润浦。精春秋,通史学,能诗文,善书法,成为一个通才。他的科举路途也一往无前,顺治十四年考中举人,顺治十八年(1661)考中进士。担任过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等职,成为社会公认的“和平宰相”。著有《三征纪略》《张文贞公集》《外集》。

  张仕可,字惕存,太学生。曾读书于焦山的松寥阁。康熙十一年(1672)考中顺天乡试举人的第二名。康熙十五年(1676)又考中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礼部主事员外郎、刑部郎中、河南提学佥事、署理湖南布政使等职。他在河南任提学佥事时,大力兴办义学,奖赏勤学之士,鼓舞学以致用。居官廉洁,谢绝请客送礼之事,得到当地人的好评。为文宏雅,诗篇清丽,著有《文稿》。

  张恕可,字韦存,号裕斋,附监生。康熙十七年(1678)考中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考中进士。历任内功中书、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浙江杭州知府。

  张逸少,字天门,号青山。张玉书之子,康熙二十六年(1687)考中举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考中进士,当选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改授山西壶关县知县、甘肃秦州知州。康熙四十七年(1708)担任《广群芳谱》的编校官,康熙四十九年(1710)担任《渊鉴类函》的校录官。又曾奉敕担任过《康熙字典》的修纂作业。著有《学士文稿》《青山诗集》。

  张宏敏,字讷夫,张仕可之子。康熙四十四年(1705)圣祖南巡召试,取入南书房武英殿任职。康熙五十三年(1714)中举,授湖北孝感知县,在任减除民众的担负,颇有政绩。著有《双桐轩集》。

  今后张氏后代中,从政者不乏。如张迪,大学士张玉书孙,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授山东武定府同知,下一任河东盐运同知。生性豪爽,好喝酒赋诗,通晓书法,书法风格苍秀,为时所重,亦精绘画,设色尤佳。张适,字叔度,张玉书孙,居青山庄别墅,有乐是轩,自号乐是先生,先后出任过户部员外郎,河南布政使、直隶布政使等职,通晓诗文,拿手书画,书法明秀,人物、山水画都有名望。张锡庚,字星白,大学士张玉书的六世孙。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编修,历任京畿道御史、顺天府丞、太仆正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职,曾赴陕、甘、山东及浙江杭州掌握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