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2-28 23:23:46 | 作者: 眼部
距离行业完整版安评的正式实行还有两个月时间,将产品卖到全球6大洲、遍布40+国家和地区的诺斯贝尔,率先担起了行业责任。
近日,诺斯贝尔在杭州分享了关于化妆品包装材料相容性测试评估方法和实施规范的重要成果,主动为完整版安评三大关键性板块之一的“包材相容性测试”难点提供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诺斯贝尔在解决理论“难题”的同时,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施规范,对于今年5月正式实行完整版安评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
诺斯贝尔的突破,不仅填补了完整版安评“包材相容性测试”领域的空白,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化妆品制造正从“代工红利”转向“标准制定权”的争夺。而在这场变革中,诺斯贝尔的角色已悄然从“跟随者”变为“引领者”。
备受行业瞩目的完整版安评将于今年5月1日实行,尽管国家药监局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部门出台了多项落地举措,但目前依旧有一些难题未得到解决。
业内都知道,完整版安全评估报告涵盖稳定性测试、防腐挑战测试,以及包材相容性测试三大关键板块。其中,包材相容性测试对于保障化妆品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是确定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防线,因此备受行业关注。
但包材相容性测试研究却面临诸多行业难点,香山化妆品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彬在现场指出四大难点:
第一是落地操作难,尽管业内已有针对包材相容性测试的技术指南,但仍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测试标准、测试项目、限值要求及评估方式;第二是科学评判难,因行业缺乏系统的研究,企业对所整理或采用的测试评估方案的科学性、严谨性难以评判。
第三是投入成本大,企业针对单款产品做相容性测试评估所需周期长、无法有效积累沉淀评估数据、需持续投入测试评估成本;第四是行业共识难,行业目前针对包材相容性测试评估存在多种理解和操作方式,导致不同企业之间操作要求可能不同,没办法形成行业共识。
李彬认为:“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对化妆品包材相容性测试进行很深入的研究,所以这对我们中国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我们能将其做成一个世界级的通用标准,建立中国特色化妆品包材相容性测试评估体系,或许也是我们中国化妆品‘出圈’的机会。”
对此,诺斯贝尔主动扛起“全球四大化妆品ODM企业之一”的责任,发挥行业头部企业的带领作用,携手香山化妆品产业研究院,运用行业内影响力与资源整合能力,联合发起行业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专家开展化妆品包材相容性测试方法技术及课题研究相关工作,提出了针对“包材相容性测试”的解决方案。
通过多次行业可行性调研及意见收集,诺斯贝尔质量总监陈洁梅表示,目前诺斯贝尔已经构建出一套“包材类型-配方类别-工艺”二维风险评估矩阵,全面评估化妆品包材兼容性,提升检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为了能帮企业更好地应用和落地,诺斯贝尔与香山化妆品产业研究院还整理出了应用实操方案,简单来看应用思路大致上可以分为三步:
首先进行前置验证,优先对化妆品空包材进行提取试验测试评估,通过空包材测试评估结果,前置确认包材相容性合规性;
其次形成数据库,将空包材提取试验测试结果整理形成包材、模拟液、测试项目和结果矩阵数据库;
最后进行信息化赋能,通过计算机技术赋能,当存在新产品时,按照合规模板要求,通过数据库资料结合产品信息,自动生成产品包材相容性测试评估结论。
“之前有关部门出台的指导更多是框架性的,企业关于怎么测、用什么方法测、测出来多少算合格,其实还是不太清楚的。”陈洁梅在会后媒体群访环节表示,所以诺斯贝尔参考食品的有关标准,并结合化妆品的特性摸索出了一套具体的方案。
“为了能让这套方案既符合化妆品更新迭代快的特点,又符合科学性,诺斯贝尔选择去建立这样一个包材数据库,让常用的包材数据纳入其中,这样企业就能以又快又节省本金的方式来进行风险筛查,实现包材的合规化。”陈洁梅表示。
据悉,诺斯贝尔在后续还将邀请专家及品牌,共同帮助该实施规范的加强完善与落地。
去年,诺斯贝尔迎来了自己的20周年,这个如今已是全球四大化妆品ODM企业之一、面膜ODM规模世界第一的企业,在20多年还是一个三人创始团队,在这期间,诺斯贝尔不仅在短短六年间实现了从1亿到10亿的营收突破,更在2020年创下26.7亿元的年营收纪录。
诺斯贝尔的发展,是一代优秀中国化妆品代工企业的缩影。其不仅精准踩中代工行业的多轮风口,更重要的是在风口之后,用研发技术与创新投入来进一步筑高自身壁垒。
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诺斯贝尔的研发费用率(研发投入/总营收)平均达到3.61%。而据《FBeauty未来迹》统计,同期中国本土11家主要美妆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约为3.1%;外资集团公司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约为2.33%。
诺斯贝尔副总裁邱晓锋在会上表示:“目前诺斯贝尔已经打造形成生物技术平台、制剂技术平台和AI技术平台这三大研发技术平台,并与11所大学、35个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让前沿技术更快实现转化落地。”
和多数代工企业一门心思拿订单做生产不同,诺斯贝尔很早就注重“工厂品牌化”建设,并且对行业新品抱有极高的开发热情,高研发投入也为诺斯贝尔的多元化产品生产提供了支撑。据悉,诺斯贝尔主营面膜、护肤品、湿巾三大品类,而在2025年,诺斯贝尔将继续从面膜、功效护肤、卸妆等品类中突围。
“真·新·鲜 ”是诺斯贝尔2025年的开发主题。邱晓锋表示,“真”乃基石,不仅需要对原料纯度精细把控,还要对功效进行严格验证;“新”为突破,即积极引入创新前沿科技;“鲜”添活力,产品设计务求保持成分鲜活。
这一次诺斯贝尔就亮相了多款首发科学护肤功效产品,主打真功效、新技术、鲜成分,这中间还包括超级闪充BFS次抛精华系列、一试难忘丝绒乳液面膜、1+1冻干“芯片”眼膜特护组合等产品。
这些产品都是诺斯贝尔紧抓行业“脉搏”的体现。例如,BFS次抛精华能够说是近年来中国护肤市场的黑马单品,拉起来整个精华品类的增长。美业数据大脑显示,天猫淘宝渠道BFS次抛精华2024年销售额为24.5亿元,同比增长39.2%,抖音销售额达30亿,同比更是暴增500%。
对此,诺斯贝尔在产品和工艺上对该产品做了升级,以满足品牌的更加高的要求。诺斯贝尔产品经理施子宏在现场表示,升级后的超级闪充BFS次抛精华系列具有保湿、祛痘、抗衰、美白、修护等五大功效选择,采用BFS一体吹灌封技术,敏肌适用的高功效配方,还具有高级精华质地和肤感,包装能够定量锁鲜,让我们消费者有升级体验感。
可以说,无论涉足哪个细致划分领域,诺斯贝尔都能做到“专”和“透”。这也让诺斯贝尔的客户群十分丰富,诺斯贝尔CEO范展华曾向《FBeauty未来迹》透露,公司现在存在400多个客户可分为国际公司、本土头部企业和新锐品牌三大类,涵盖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跨国公司,也与植物医生、自然堂等知名国货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生产品类与客户群的多样化,也为诺斯贝尔对于包材安全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与支撑,大量的生产经验无疑让诺斯贝尔成为拥有最多包材数据的代工企业之一。这也激发了诺斯贝尔对于“包材相容性测试”研究的热情与责任心。
很明显,诺斯贝尔是最适合在行业带头做包材相容性测试规范工作的企业之一,而诺斯贝尔也主动挑起了这个担子。
随着国内化妆品市场持续步入存量竞争阶段,代工行业也在面临游戏规则的巨变。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代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卷低价”的低质量竞争,迈向卷创新、卷质量的高质量竞争阶段。
范展华曾在去年告诉《FBeauty未来迹》:“目前,我们两只脚基本已抽出泥潭,历经大调整后,公司已整体步入一个良性的状态。”
这种调整更倾向于通过研发、创新等长期投入,将诺斯贝尔打造成一个创新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生态。例如,诺斯贝尔已建成四大生产基地和三大研发中心,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原料端、研发端、设计端、生产端、产品端、检测端的全面布局。
完成重要“一跃”的诺斯贝尔,已从一个单纯的代工企业,转变为汇聚全产业链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而诺斯贝尔当下很明显走在了“上坡路”上,其所属上市公司青松股份2024年财报预告指出,预计2024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4700万元-6100万元,同比增长168.77%-189.26%。
作为头部代工企业,诺斯贝尔清楚地知道,无论是品牌商还是工厂,具有资源整合、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安全可靠的企业才能长久续航。
“如果说研发创新是护城河,那么安全质量就是防火墙。”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化妆品专委会首席顾问、广东省药品监督科学学会会长、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二级巡视员谢志洁在现场对诺斯贝尔提出的包材相容性测试方案表示认可。
他认为,化妆品包材是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底层的基础设施,但想要做好也非常难,此次诺斯贝尔展现出一个高素质企业的责任担当。
可见,此次诺斯贝尔主动为化妆品包材相容性测试相关评估和规范提出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帮助完整版安评解决一大实施难题,助推其顺利落地;另一方面也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准向前迈进,让行业在包材相容性测试方面拥有更细化的标准及规范,这对全行业而言都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而行业也将看到诺斯贝尔作为一家头部代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提升其在整个行业当中的影响力。同时,也能让诺斯贝尔的总实力更进一步,说明诺斯贝尔“强”的不仅是制造,还有创新和安全。
随着国内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邱晓锋对《FBeauty未来迹》表示:“我觉得中国化妆品已经到了转型的临界点,例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慢慢的变多品牌开始专研适合中国人特性的产品,在原料方面,以合成生物为代表的先进的技术正方兴未艾。而诺斯贝尔不论作为制造端、供应链还是创新平台,都会积极地去参加了,为‘中国创造’的转型助力。”
从包材相容性测试的标准破局,到多品类的技术深挖,诺斯贝尔的每一步都踩在中国化妆品产业转型的关键节点。其野心不止于成为“全球最大代工厂”,而是以创新研发和标准输出,重塑“中国制造”的价值内涵。
未来的竞争很明显将会是系统作战,而当中国公司开始制定规则时,世界才会真正看见中国的创造力。或许,诺斯贝尔的探索,正为“中国创造”写下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