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2-21 20:13:05 | 作者: 护肤
旅程娱乐创始人高峰表示,短剧的重点是情绪,短剧是一种快速消费品,主要提供情绪价值。
4.此外,高峰认为海外短剧的创新能力不够,需要更加多的华裔人才涌入这个行业,推动短剧出海的发展。
曾接受外媒采访时高峰表示,“短剧的重点是情绪。短剧是一种快速消费品,主要提供情绪价值。他们要在短短 30 秒内让观众产生共鸣,快速推进剧情,与传统影视内容的结构大不相同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中,音乐与情绪的巧妙结合,使短剧成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因此短剧的成功,除了市场机遇外,制作团队的才华也至关重要。”
据短剧内行人了解,Journey Entertainment(旅程娱乐)
接触短剧行业的时间并不算长,团队之前主要以长剧业务为主。但与竖屏短剧的羁绊,可以追溯到 2018 年短剧市场尚未成熟的时期,高峰在中国创立了“尖叫制片厂”开始尝试竖屏短剧的创作,如《耐撕男女》系列等,播放量就超过 30 亿。
从 2023 年底接触短剧到 2025 年初,短短一年之内,在北美创作出了 40 多部本土短剧,其中不乏众多爆款剧目。
本期,短剧内行人也联系到了 Journey Entertainment
这位优秀的华裔导演高峰老师,对短剧出海在制作方跨行、人员成本风险管理等方面做深度交流。
高峰:我估计跟大部分北美的同行都差不多,大概是 2023 年底,那时候突然有一个月,很多人来咨询让我们拍摄短剧的事情,当时我们还在筹备一个长片的项目,但是真的架不住短剧出海的热情和势头,实在是突然一个月咨询量就密集到无法招架,于是我们就在 2023 年 12 月决定开始步入短剧市场。
短剧内行人:作为制作方,尤其是海外制作方,咱们公司的入局算非常重成本的了,咱们如何平衡收支,进行风控,在入局之前有预想过爆款的概率和营收吗?
高峰:我觉得这是要做好一件事的基础,因为在我们的判断里,短剧这个新物种,在中国成长发展的这四年里,我几乎是看着过来的,如果短剧出海这是一个风口的话,我判断应该也要有个四五年才能趋于稳定。
那么我们花一年的时间来打基础投入了车队、器材、摄影棚、以及研发了制片管理系统,这些是基本的操作,我们并不是想捞个快钱就转行的。因我们不论有没有短剧,本身是就是影视公司,我们没行可以转。所以不如趁着这个短剧的风,把自己公司的基础夯实。因我们是看好海外短剧的,这几乎是开卷考试,照着短剧在中国的发展抄作业到海外,然后逐渐本地化就好了。并不是很难的过程,所以我们才觉得重金投入这些基本的建设,载好梧桐树,为引入凤凰做准备哈哈。没有资本的加持,这个行业很难被推动,没有好的基础,也很难走到资本的视野里。
因为我就觉得短剧出海这股风可能要刮 3-4 年,所以一开始我们就重资产进入,所以在 4 月份开机前,我们就买了很多摄影和灯光器材,那时候还没有买公司摄影棚,没有道具库和服装库,整个公司管理系统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器材买回来放在自己家车库,满满的 2 车库。然后我们就开始做 PPT 跟多家平台建立连接,其实那时候做了 PPT 基本上没用,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因为海外短剧才开始,大家心里都没底,对于承制团队,只能拿出作品说线 月份,我们每个月都平均 2-3 个剧的拍摄量。9 月份开始市场突然来了一波爆发,我们每个月拍摄量增涨到了 5-6 部,那时候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管理系统。如果没有系统支持,很难做项目管理,单单道具组每天要拆的快递都有二三十件,光每天的需要拆快递、分类、确认、拍照归库、上系统的工作就需要一个专门的人来做。
9 月份我们又开始了买买买,买齐了整个剧组车队,从卡车,中巴,保姆车,SUV,每个组买齐一个车队。然后买了两个车队出来,又遇到新问题,车辆太多了没地方停,车辆保险,维修,要保养,罚单要交,10 辆车的管理又多出了一个人来专门管车的调度,给每台车装了数据检测的GPS,每台车的油量,行驶路径,报警系统这些。
实话说从企业内部管理和项目品控上来说,帮助很大。因为器材,车队,仓库,场景,乃至制片人员我们都自有的时候,在成本管理上就低了很多,这就给到剧组很多的信心,拍戏拍一半要拍水下戏,要拍动作戏,要拍宴会厅近百人的群演戏的时候,需要各种摄影器材,只需要提前一天在系统上下单给到仓库,第二天就能在剧组看到。
制作方面永远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要去租赁,提前预约人家公司的器材,还要交器材保险押金这些,从来不担心超时等问题出现后财务上有压力。
这就大大保障了现场的时间。时间是钱,没时间压力没有太多钱的压力,这自然留给创作的空间就大了很多。
短剧内行人:除了做了大量的设备储备之外,人员部分咱们是原班人马转型还是另外招募了短剧行业人才,组织架构上有什么针对性的调整吗?
为了平稳过渡,我们几乎是原班人马直接转型拍短剧,因为 2024 年初期我们每个月的拍摄量才 2 部,这样一个时间段还都是在摸索,后来量上来以后就开始面向社会和大学去招募。
成本这样的一个东西因每个公司体制不一样,项目成本也就不一样。但是人员成本在美国几乎是比较透明的,虽然职场不能讨论薪资,但是这个几乎是透明的,每个州都有一些基本的法定时薪要求,就比如纽约法定时薪不能低于16 美金,那影视行业会高一点,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你用人的最低日薪就是 300 美金,按现在的用人市场行情报价,一个剧组你算算 25 个人,主创普遍 600-1000 一天,所以一天下来工作人员就是一万美金,再加上演员差不多五千,另外吃,住,行,器材,场地,服化道加起来,拍一天就是 2 万多成本。如果一个剧拍 9 天,成本在 18 万左右很正常。
首先第一个就是拍摄 Call sheet 的问题,制片刚拿到剧本的时候看着 120 页的剧本头也大了,9-10 天要拍完,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每天要拍 12 页纸的工作量,想着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在电影组的通告上也就 3 页纸。所以这就是第一个难点。第二个在拍摄上,其实因为每天工作任务非常多,我们为了更好的提高速度,就开始从硬件上加持,从最早的 2 台机加到 4 台摄影机变为常态在剧组。
灯光器材上也加了很多量上来,做好了全场光,就是不论演员的表演怎么走位,都在我们设计的光区里,这就有点类似国内的电视剧组,因为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在国内拍过戏,即使他们在美国的剧组呆过有很多经验,可是在短剧市场一开始的时候说每天拍 12-14 页剧本我们依然压力山大。第三个就是表演,美国人的表演方式都非常含蓄,因为生活中几乎不可能时常出现破口大骂,砸东西,摔东西的生活经验,所以如果让他们要表演出来,要一直 push 这个情绪,甚至设计动作。
很多演员表示,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验里没有砸东西掀桌子的体验,这个对他们来说太难了。他们内心恨你恨得要死,体现在语言上最多就是FUCK YOU这个级别了,他情绪点就这样了,不会像国内那种十八代都给你带上骂成段子一样,又好看又泄愤带情绪。包括扇耳光,泼咖啡到对方脸上这样的行为对老美来说几乎都是极限了,所以这个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接受。第四个就是枪械问题
,在国内枪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生活中不也许会出现的东西,而美国不是,几乎人人都有枪,剧组有 30 个人,就差不多有三十台车,几乎大部分人的车里都有枪,尤其是禁枪不严的州。所以当枪械出现在剧组的时候,不论是真的假的所有人都非常紧张。我们在现场不能讲这是一把枪,假枪,只能说请把道具拿出来给大家演示一遍安全示范。如果这场戏是主角一伙拿着 5 把枪,对战反派拿着 10 把枪。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道具组枪械组负责人,必须从枪的安全箱子里,一次只能拿一把,当众拆卸枪管弹夹,确保没有子弹没有一点可以触发导致危险的东西。然后这样的程序要重复十次,有时因为十把枪。必须全组停工,所有人都围着枪看着器械师检查完毕,确认每一把都没问题,再分发给演员手上,才能开始拍戏。当导演喊咔,或者这个镜头拍完了,所有人原地不动,枪械师上去一把一把检查,再回收到枪械箱子里,带离现场。这个就极大的拖延了拍摄的时间和进度,当然,我认为这么做是对的,对于安全事故来说,这点时间还是必要的,如果不做这个环节,演员可能会拒绝演戏,因为他们不确定对方手里的是道具还是真枪。
短剧内行人:现阶段公司长片和短剧等业务的占比大概在多少,已经完全转战短剧了吗?
作为一个制作公司,我们正常一年 2-3 部长片的研发和拍摄量。但是 2020-2023 年几乎都是疫情外加经济下行,没有办法进行长片电影的拍摄,我们就在 2023 年底转型扩展了短剧部门,现在总算是回到正常状态了,长片电影我们依然在继续那些项目。这并不会冲突,因为长短剧的很多资源是可以共用的,尤其是场景和演员部分,加上我们有长片的管理和制作经验,这些导入到短剧部门以后,就让短剧的管理变的很简单。
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长片以前是以年为单位在开发推进,而短剧是以月或者周为单位在推进,这速度和数量的堆积,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和提高我们的管理系统。以前电影拍摄一个景可能租赁是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因需要搭建场景,拍摄,拆除场景。而短剧不可能这样操作,有什么景直接就要用现成的,拍完就走,没有预算拆景。
2024 年粗略算了一下我们制作数量大概 40 部左右,但是这不代表任何,只能说我们的执行经验更多,踩的坑也比同行更多。至于爆款的经验,首先是剧本,其次是剧本,最后还是剧本。没有好的剧本一切都是空虚,我觉得这是行业大家共有的认知。我认为一个剧本占到了项目成功的 65-70% 的权重,这个几乎是铁的定律。我们拍了 超过40 部,但是接触的剧本,本地化的剧本,评估的剧本加起来超过 100 部。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有很多剧都没有通过评估,后来就没办法进入筹备和拍摄环节。
当然在进入筹备阶段的项目,在开机前我们大概就能判断这个剧是能爆,还是只能陪跑,或者是铁定要扑街的。但是没办法,每个平台都很自信,都非常自信。我们在剧本上的话语权比较小,所以还要磨合和成长。
这也间接性的导致了,我们在 9 月份就建立了自己的原创部门,改编和本地化内容组。我们自己做内容研发,但是新的问题也出现了,你是制片公司若是的内容如果不被平台认可,一样也无法推进。这又逼着我们进化,我们 2025 年自己投拍,拍完给平台看片在讨论发行的分账比例。
我们想从“纽约制造”升级到“纽约创造”,平台的内容组我不了解,但是我们的人,他们100% 是生活在美国的,中英文ok,他们懂美国人的需求,加上合作的平台给我们很多创作方向和数据支持,我们仍旧是想尝试一下自制的方式,也许创新的结果代价巨大,但是也需要创新,不然现在同质化严重。
我们在 2024 年中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内容部门,也就是原创,改编,剧本本地化这三个部门,原创部门在初期我们也是跟外围的一些编剧合作,后来慢慢就发展到独家签约的形式,至于改编,就是平台方拿来小说版权给我们,我们在 6 周左右的时间内,改编成短剧的剧本;本地化就更简单,平台给剧本,我们做一些剧情的微调和语言上的润色。
短剧内行人:从“纽约制造”到“纽约创造”,在内容本地化上有什么经验分享吗?在种族、宗教、政治等问题上如何规避风险?
所谓的纽约制造,就是我们说的很传统的来料加工 OEM 方式给平台做承制。我们 2024 年拍摄超过 40 部剧,合作的平台几乎囊括了现在的前十名,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粗粗算了一下,内部评估超过了 100 个剧本,在后来我们就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剧本的抄袭情况很严重,甚至版权情况也很不清晰。我们多次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 2 个平台同时给我们发过来的剧本几乎是一模一样。有些前后一个月的剧本来自于同一个平台,也都是几乎是一样的剧本只不过改了剧名和演员的名字。这还只是表面。深挖其背后的缘由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海外短剧的创新能力不够。这个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新平台,就连前五家也都不例外。我们大家常常接到新剧本的时候,平台的传过来的信息就是:这个本子超级爆款,一定火~可是我们内部看完就觉得,这不都是跟以前的本子一样嘛。换汤没换药。所以,我们决定自己开发美国本地的剧本,就是完全是一群懂短剧的人,生活在美国,为美国人写的剧本。
关于种族和宗教,这些都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在剧本创作上要尊重美国这一个国家的历史,这就是一个多民族移民的国家,一个剧组甚至有很多宗教的人在一起工作。就比如说美国人的口头禅:oh my god.有些教的犹太教的演员就不愿意说这样的台词。当然从主流剧本的创作上来说,还是以基督教的大背景设定比较好,毕竟美国的建国基础是基督教。
整个行业的情况我不敢说,我就分享一下我们公司的变化吧。1 月份我们在纽约最冷的时候,开机了我们的第一部短剧,那时候从导演到整个项目组的人,拍短剧都有点懵,还没有短剧基因,都是按常规剧来拍摄的,整体来说就是节奏上和表演方式上还 GET 不到短剧是啥,100 页的剧本硬是拍了 10 天,当然预算是超了,因为导演是按电影要求来的,所以很多戏和镜头都扣的很细,但是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这部剧就很爆,只能说在制作质量上是很不错的品质。
拍完以后,当我们给平台看了 DEMO 之后,平台十分喜爱,其他平台也都觉得很不错就开始给我们下单了。但是那时候我叫停了,所以整个 2 月 3 月我们没接开机,反倒是做内部梳理。那两个月,我们研究了很多国内的短剧,看了几十部国内的短剧,最好的,最差的都看了,来研究这个新的产品的属性,然后我们决定郑重进入短剧,当然,这两个月我们除了做研究,做判断,还做了很多储备,包括人才储备,资金储备,硬件储备。
我认为基本上没有秘诀,如果谁说有秘诀那肯定是骗子要开始贩卖知识了,短剧虽然是肥皂剧一样的快餐品属性,但是在电影电影工作这个流程里,它的每个环节都少不了。目前排名前五的平台方我们都在合作,有些平台狠抓男女主的人选,有些平台狠抓剧本,有些平台喜欢抓服化道,当然有也全面都狠抓的平台,这个就不能点名说了。因为平台的项目负责人,有些团队是 casting 出身的,她就比较狠抓演员,知道男女主的重要性,有些是内容出身的就狠抓剧本。
你的观点很对,当然也能这么理解。短剧这样的产品,剧本创作时间有限,因为这是一个即时的与市场互动性很高的产品,反应快的项目从剧本到上映 2 个多月就弄完了。所以这个决定了快餐属性的产品不可能按奢侈品的流程来打磨项目。预算也不允许,不论是平台,还是制作公司,大家团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重点环节上去打造项目,如果真的是全面抓,那就真的是会出现啥都抓不好的情况。如果真的要抓,还是狠抓剧本和主演,故事好了,演员演技好了,观众代入感就强了。
美国的娱乐在政治题材上比较宽松一下,没那么敏感。我们也在原创一些短剧的政治剧,为互相竞争的两党都有创作。穷人飞来横福中彩票的暴富剧,或者富人精英们拯救人类和世界的英雄剧都有。这些创新就是用短剧的节奏和套路加入和美国本土剧的题材在里面。
短剧内行人:你认为海外慢慢的开始拥挤了吗?很多人说现在出海短剧也很卷,大批华人华裔出海做短剧,今年看外国人做短剧制作的公司数量多么,为什么?
这个我不好评判,但是制作公司是慢慢的变少了,目前短剧的承制70-80% 的项目还是控制在华裔(留学生/华二代/旅居资深电影人)手里,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没有老外下场拍摄,这个制作的量就很难上去,出海的平台是慢慢的变多,而承制团队并没有变的更多,转来转去都还是华裔在拍,主流的承制公司,或者说大的制片公司都没有下场。
这一方面来说就是导致了量上不去,另一方面就是参与创作的人群太少,导致现在很多平台之间互相抄作业,抄来抄去就那几道题反复做,组合者搭积木一样的做剧本,观众其实有点看腻了,很多平台也都意识到了要创新,可是意识到要创新,和有能力创新这真的是两回事。因为创新的根源还是人才去驱动,没有新鲜的大量的人才涌入这个行业里去刺激它,这始终还是一汪浑水有点难突破,这时候就需要有些魄力的团队出现来做一些现象级的新品种,给市场多一些希望。
短剧内行人:其实国内的短剧也遇到过同质化严重的这个瓶颈,您觉得海外的短剧题材创新起来是会更难,还是更容易一些?
所有的创新,都很难我认为。首先是在大的类型里,你要能开辟一个品类,比如除了狼人,除了霸总虐恋,隐藏身份,这几类,应该要开发出更多的类型出来。短剧到今天为止大部分的题材,都是来自中国的成功案例翻牌,短剧出海的第一年抄中国的作业我觉得还可以,但是 2025 年开始,如果一个平台还不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那就会非常艰难。
这个创新其实不难,美国本土剧有太多的成功作品,若能拿到改编权,或者利用本土的内容创作团队,我想创新的成功几率就会大很多。当然,创新的风险就很相应的提高很多倍,毕竟在美国拍摄和创作,成本按理来说就是会比国内高很多。
短剧内行人:你们有考虑涉猎AI短剧吗?现阶段在剧本和制作上AI技术运用的多吗?
AI 短剧我们目前还没涉猎,一直在观察,我认为 AI 这个噱头还不错,但是一切的根本是剧本。但是在日常的剧本创作上,我们是有 AI 辅助的。制作上还没有大面积应用,的确 AI 还不是很成熟在制作上。
我们不会自己搭建平台,但是我们会寻找合适的时机,与平台联姻,或者我们 IPO 之后会选择和哪个平台合并成一家人。因为平台经营和制作这个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可以做互补。在本期对 Journey Entertainment(旅程娱乐)的采访中,短剧内行人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制作方生存方式,在大多数人都还在考虑精细控制成本,计算投报比的时候,此公司通过重成本投入快速进入行业、完成试错、提高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