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22 22:44:46 | 作者: 脸部
当然这里面有些同学的工作经验可能会出现水分,比如在家里“赋闲”三年等等。但必须要说明,如果你有了实打实的三年甚至更长经验,那么你的工作经验对你就业的助力,并不亚于你的研究生学历的影响。
对于本科刚毕业两三年的同学而言,如果校招进了外企或者大厂非技术岗,或者自己没走校招,一个人去大城市打拼(双非高校的居多),他们对于就业这个概念还是有着一个充分认知的,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可能不全面有所偏颇,但大体的逻辑绝大多数都是掌握了的。
但是,如果是本科毕业后进了体制内,或者家里随便找关系安排了一个,或者进了国企螺丝钉,甚至在家考研三战失败没上过班的,这些同学对于“就业”这个概念的认知就和上面那些同学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有了提前面试的存在,顶尖名校全日制的考生以前者居多,普通985及以下院校后者居多,这又进一步拉大了两者之间就业的差距。
以题主提到的两所——东华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为例。华南理工的提前面试刚刚恢复,我接触的提面考生很少,东华大学要多一些。我这两年接触的东华大学全日制的申请同学,都会问这几个问题:
但事实上,他们问的这样一些问题根本就不是MBA就业的方向。东华大学的就业报告没找到,我们就以另一所上海211——上外MBA为例。
你会发现,总体就业还是以外企和互联网为主,因为这一些企业才能给出更高的待遇。考生在家的时候,被长辈们劝说稳定最重要。真来到一线城市发现,一些头部民企累归累,一年挣的顶老家五六年,真香!
另外,校招也不是全日制MBA的方向,校招意味着你过去的两三年工作经验全部作废!从白纸开始培养,无论是工作经验还是薪酬方面都是极大的损失,大家基本都能想明白这一点。
所以,全日制MBA的就业,主要方式还是实习——留任,这样一条轨迹为主,以确保能拿到更高的OFFER,这些OFFER以社招为主。
凭个人经验而言,非全的话这个比例至少八成起步;即使以转型作为主要目标的全日制,行业和岗位至少一个与过去相同的,这个占比也是一半以上。
就以中山大学2022级全日制MBA的就业报告为例,里面有清晰的智能/行业转换的统计。虽然单个来看,换行和换岗位的都超过一半。但我们都知道,很多人换行的资本其实是自己过去的岗位经验,或者很多人换岗的筹码是自己的行业经验。因此,这两者完全重合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所以我可以推测,行业和职能有一个没有变化的,占比超过一半。
但是,这种统计毕竟不够完整。比如说,同学A之前在互联网小厂做运营,毕业后进了鹅厂做运营,在这个统计报告里行业和岗位都会显示出无变化,但毫无疑问,同学A的职业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
同时,这个图的下半部分更加有助于咱们进行解读,尤其是里面的第二项——年收入增长20%-100%,这里面原行业的同学有50%达到了这种提升,占所有毕业生里面的87%(60%没有换行业)。而换行的同学,40%里面有33%达成了这种收入增长,占比82.5%。
而对于那些换行业的同学,仍然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主要有这几种职业转换路径
金融行业是最多考生的目标领域,大部分也都是感觉自己所在的传统领域没什么发展,想通过MBA转型去金融。这种同学的目标非常清晰,转换路径也被很多前辈“踩”得很成熟。自己过去的行业经验+MBA里面学的市场和战略知识,用来做些行研实习足够了,慢慢把握机会寻求彻底转行。
但是,见仁见智吧,很多行业都是围城,在金融行业里面的小伙伴也都知道,这样一条路就算走成功了,后面的门槛还多着呢。
这种转换正常情况下不会伴随岗位的调整,应该是难度较小的转型了。例如从传统车厂的供应链换到新势力的供应链;或者从一家大国企的内部自媒体运营跳槽去大厂做运营。这样的一个过程中,MBA提供的更多是一个名校的背书。
很多同学对自身所在的行业还是很有信心的,只不过对当前所处的环境不满。这种不满最多的来自于“业务模式传统”这个原因。
仅说我见过的,就有线下教培毕业后去线上机构;线下旅行社毕业后去OTA大中小厂;电视台编辑毕业后去自媒体;外贸跟单的毕业后自己创业去做跨境电子商务。等等,这类同学,可能就职的公司不是什么大厂,但未来的发展前途仍然很好。
这一转型方向,最常见的就是民企转外企或者自由职业。医药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居多,毕竟这两个行业的外企岗位在国内也多,又不像咨询那样特别看重交流表达,有行业经验有专业技能就有机会。这两年互联网的也开始多了,外资互联网虽然有各种水土不服的问题,但“不卷”就是最大的吸引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